第92章 第92章后记(剧情偏……
王静姝的任性,给王瑞带来的损失不小,他失了帝王信任,也同吕相的合盟破裂。
君与臣,臣与臣,互不信任的关系,令迁都一事,又生出不少波折。
王瑞上书请罪,吕思温受罚被贬,吕相陈情被斥,陈雍染病,陶然陶信倒更得陈雍信任,也越发趾高气昂。
陶信暂领了陶敬早前的实权,一心跟从帝王巩卫皇室,此番欣喜诸人失意,也对迁都后多又计较,恐南地世家势力过盛,奏请先行移兵南下,为天子扫清障碍。
陈雍病中,对王瑞不信任,于南地也有威慑之意,准了奏。
当月,陶信控制豫州,驻军许县,北临洛阳,南可沿颍河而下至淮河,眈视荆扬两州。
此番举动多有得罪南地世家,对陈雍迁都南地本就抗拒的一部分世家大族,暗中支持荆州都督周准独立。
周准驱逐荆州刺史,扩大实权,牢掌沿江诸多水域要点,同时也邀扬州结盟。
扬州刺史薛远惊惧不已,连连同王斐如问策。
许县同扬州相隔不过数百公里,周准又忽地独立,扬州难保不会被牵连,被同等打上造反名头。
不怪薛远惊惧,要知道,帝王有意迁都建业,这是王瑞为首部分世家暗中驱动结果,如今这般情状,倒是提前将迁都后南北势力融
合的矛盾先激了出来,也令诸多世家豪族原本的立场发生了动摇。
这种不安定下,薛远怎能不担忧,且他本就因三互法的任官回避制度才任此刺史,若扬州也效仿了周准,首当其中被拿来的立威的便是刺史。
故而不管是欣赏还是旁的,自王斐如任官以来,他是极倚重的,荆州事发后,他也多在意王斐如的态度。
此刻又寻王斐如问策,多有试探之意。
王斐如安抚笑笑:“薛公不必心忧,你我食君之禄,自然是为陛下迁都尽职尽责才是。”
他语态不似作假,声调缓落,很是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。
薛远也不由稍松下心神问:“那我等该当如何?”
私心里,他定然是希望迎入朝廷兵马,自己也可得安稳,然想也知南地的世家大族不会轻易松口,他们愿迎帝王迁都,那是为成为日后权利的中心,若轻易令陶信所带兵马入驻,岂不是本末倒置?
可若不迎,岂不是同周准一般无二了?
王斐如却不再回答,只亲自为他斟茶岔过了话头,薛远被其一绕,直至离开才终于咂出味来,为陛下尽职尽责,不就是要助陶信?
这个想法令他一时惊喜,想再回去问询,转身瞧见已闭的大门,想想又作罢。
王斐如不怕薛远想不明白,要的便是助陶信,周准起事太过急躁,并不可取,只会惹怒了天子。
陈雍染病,北地鲜卑威胁更甚南地,迁都决心只会更强,他急需一个安稳又可继续维持统治的新地盘,从陶信领兵耽视荆扬两州便可见一斑。
帝王既要立威,那无论如何,这一战都是避免不了的。
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,同周准一般起事,拒迎迁都帝王,亦或是帮帝王镇压起事的周准。
前者并不可取,南地非只有荆扬两州,还有交州等各大郡县,尤其是百越杂居的交趾等郡,极易被搅入乱中,到时整个南地怕是都不安稳。
当然,明晃晃的造反举动也非明智之举,中原总归是认正统的,即便是个傀儡,那也是一面旗帜,平白无故的起事,谁人能服?
便是周准据了荆州,怕是也难稳的住。
况且,陈雍现还不至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,他只是在位不久,又如一个吝啬的富翁,太看重所拥有的,反将自己逼入了困境,迁都便是他的断尾重来之举,此次必然雷霆手段压下周准的暴动。
他没必要去搅这趟浑水,令南地乱动波及更甚。
只是可惜了周准,他本以为此人可堪合作,不料事事变化太快,周准有周准的计较,他也有他的计较,他从始至终都只是为保一地之安稳,令六娘无忧。
然六娘主意太大,每一步都大胆又冒险,她在洛京之举,人是他给的,陷王瑞于不利,也是他默许。
当家人是该换一换了,大哥三番两次将他女儿当做货物般利用,可有真问过他可同意?
王氏在南地经营日久,陈雍便是再恼怒,也无非是不用王瑞,但王氏在南地的根基是难动的,也不可能彻底甩开了王家。
这便是他的机会,为女赎罪,将功补过,助陈雍迁都,彻底取代王瑞,也借机将自己的手伸至荆州,可不好过同周准合作?
余下的徐徐图之便可。
王斐如想的颇多,颇深,一时想如何在帝王之下接管江东,一时又忧心女儿在他照料不到的地方如何了,总有操不完的心。
*
接下来的两个月,北地战况愈烈,鲜卑骑兵凶悍,冀州不至沈遐洲到时便已又被夺取去大半,青州并州的及时援助,勉强僵持着。
但恰逢春耕,粮草难以后继,又不如鲜卑异族一般,经一整个冬日的抢掠与兼并做的准备充足,能同鲜卑僵持两月之久已是不易。
青州兵马率先退回了自己的领地,沈二郎也不再恋战,带沈遐洲撤回并州境内。
与此同时的洛阳也已迁走大半,陶信移兵南下,得扬州示弱顺从,主力全向至荆州,陈雍不会放着已镇压的州府不待,继续选择迁都建业,四月中旬便已改迁都武陵。
而仍留于建业的大半是留恋故土,不信鲜卑能攻入洛阳的百姓,然则,当他们发现留于洛京不曾跟同南下的世家豪族们也不待洛京了,反迁向其余安全的各处,也急切起来,跟同这些大族车队后迁出洛京。
故而当鲜卑费力攻入洛阳,几乎已是一座空城,但这毕竟是天子都城,其中意义足令这些异族兴奋,在洛京城中抢掠数日,慕容耿也自立为帝。
然而,当他们的兴奋过后,便发现中原人的狡诈了,除了洛阳之外的北方各处,几乎都在打着驱逐异族,迎回帝王的旗号拥兵自立,不再真正受天子的调遣。
其中并州无疑是极强的一方势力,沈二郎虽不擅武,但擅谋擅治,在他治管下,早早便筑墙练兵,农耕也有规划,沈大郎虽不能再领兵,但他威信仍在,练兵也是一把好手,再则,沈遐洲身边的嵇牧也一直留于并州任将军。
并州一直没有辜负沈遐洲为其争取的时间,他们比任何人都早在为大绥的动乱做准备。
即便撤离冀州,也多留有后手,沈遐洲更是凭借两月的交战,将冀州残部收拢,他手中又有朝廷下任文书,冀州便是他口中的肉。
不久,便彻底将鲜卑留在冀州的兵马尽数驱逐,断了慕容耿同幽州以北草原的联系。
及至过了夏至,长江以北诸州郡,已然形成了数方割据的局面。
而南方也并算不得太平,慕容耿被阻在中原腹地,要养兵,那就只有打,目光无不越过长江也有南下之意。
除此外患外,南地内斗也少有停歇的时候,陈雍迁都后身子便一直没好爽利,陶信移兵之举也彻底得罪狠了南地的世家,陈雍心力不济再难维持平衡,也令更多人盯紧了吕贵人将将生产的肚子。
陶然欲将其肚中孩儿抢夺,万一陈雍有个不好,陶信手中还有兵,他们还能挟天子令,至于吕贵人,早已没了撑腰的吕相。
陈雍染疫,吕相脱不开干系,陈雍虽未查得罪证,但已起了不管不顾的杀心,吕相也有所感,干脆借着为吕思温请罪,留守北地,自愿放弃了伴随帝王迁都。
这种退让,既是放弃了对大绥朝堂上把控,也是对陈雍的低头,他再不会是帝王的掣肘,吕贵人肚中的子嗣,也再不必担忧外戚过于坐大。
陈雍如意,吕相也非是没有自己的计较,棋桌被掀,乱子必须重布,异军突起的北地势力中,就有一支为吕姓。
乱世一经始,无论是南地还是北地,都奔向了谁也难以预料的方向,或倾轧,或挣扎,或在吞并中变强。
*
又是一年春。
一女婢提裙奔向在水边行走的女郎,满面经不住的喜意:“女郎,有信来,是三郎君打了胜仗了。”
水边女郎闻声望来,婢女经不住地停顿了脚步,是何等貌美惊人的女郎,衣如虹,发如墨,肤色如雪,容色更是世间难寻,回头望来时,风拂起她发丝,眸光比清泓还漾。
即便瞧再多次,也不经心醉,好半晌才寻回声重新回禀:“女郎,是二郎君那边传来的信,不日他们就会归了……”
王静姝听得出神,神情竟也有几分恍惚,自她追沈遐洲而来,已有两年,这两年,二人几乎是聚少离多的状态,她居于最安稳的太原府,而沈遐洲不断奔赴战场,先是收回冀州,再是幽州,后又彻底溃散了慕容部族,再后来收服各世家豪强独立的州郡……
这次再归,无疑是将北地尽收掌握,再用不了多久便可挥兵南下,而南地的政权,去岁,陈雍便已重病不治,陶然扶幼主登基,陶信为护国大将军。
至于她大伯王瑞从她逃离的那一刻,便已同时得罪了吕相与陈雍,她父亲以助陈雍迁都之事出头,彻底掌握了王氏,也是如今南地政权中不可或缺的人物,其地位不输陶信,或者说真正握着南地政权命脉的其实都是王斐如。
沿江艨艟水军皆在王斐如
掌握,陶信也就名头好听些,实则真要对上如今的北地还需靠水军,仰仗王斐如。
不知该说幸还是不幸,王瑞终其一生想追逐的最后是在王斐如手上实现了。
她的立场也变得特殊起来,南北不可能一直分割下去,她在乎之人或会有一战。
这种忧虑盖过了女婢带来的好消息。
“女郎。”
传信的女婢见王静姝神色并不喜悦,不由担忧唤一声。
王静姝从思绪中抽回神,开口问道:“可有说行军归至哪了?”
女婢只顾来回禀好消息,却实不知这具体的,只又退去打听。
王静姝也并不阻拦,依旧沿着水边走,想着事,要运转占据越来越大的地盘,从来都不是几人可行,新的政权也随之建立,沈遐洲总奔着打服了世家而去,沈二郎推行的新策也同时下行,二人麾下无论是将士还是幕僚客卿,再非世家一言堂,多为能者居之。
这就是现在的北地,一个全新的政权,自然不会轻易接受迎回南地唯一的小天子,他们要拥立的是自己的新君主。
那拥谁为最后的新君主?
若说正统,无疑是身上流有大绥皇室的血派的沈遐洲,但沈二郎性情温煦,心中自有丘壑,又能听得进谏言,他的脾性才是更适合的人选。
王静姝也知,从一开始沈遐洲就想将沈二郎拥上那个位置,可沈二郎也同是这样为沈遐洲想的,反倒一时僵持住了。
因两位郎君的态度,长久以来便含混着过,然则,现北地再收无可收,定然是要讨论个章程出来的。
但这一点上,王静姝并不担忧,沈遐洲早已打定了主意,他并不适合那个位置。
昔日长公主在时,沈遐洲心中总有一腔愤恨,野心也颇大,可现将那位置的人换成沈二郎,沈遐洲从来没有怨言,他知的,他的性子多疑敏感偏激,胸腔中满是报仇与泄愤,若非王静姝还跟着他,心中有着惦念,常常拉着他心中那名为杀戮的弦,怕是早成了个只知杀戮的行尸走肉。
王静姝也是极为赞同沈二郎为新君主的,沈遐洲该退下来好好养养了,再这般下去,她属实担忧沈遐洲的身体,这两年来,大大小小战役无数,但她的郎君就像是的铁打的一般,韧性极强,也凶悍无比。
每每相见,她都觉得他文弱面皮被磋磨得粗糙一分,可她并不能阻止,这是沈遐洲的执念,唯有事成方可消。
并且这执念当中或还有她的一分,他想给她安定,也想给她一场婚礼。
她无疑是了解沈遐洲的,所以她尊重沈遐洲的选择,也等着海晏河清的一天。
只天意弄人,最后的关卡偏偏是她阿父,王斐如从一开始或是为了她这独女有依靠方奋起,可整个江东真握在手中时,要考虑的就不止是一家之事了。
她没有立场让阿父为她放弃整个江东,但在北地越久,经手的文书事务越多,也越发瞧得清如今的北地是不一样的,军政庞大又强悍,就连异族也吸纳驱使,民生也在新政权下恢复,绝不是过惯了安逸,与有天险可依一味自信的南地世家抱团可比拟的。
南北真若战,南地除拉长战争时日外,也只有败的份。
她并不想父亲走到那个地步,长久的联系不便,在此刻,她倏地想归家了,想见见阿父了。
*
沈遐洲此番凯旋,意义不只是胜仗,也是顽固许久抱团而聚的北地世家彻底臣服的信号,沈二郎只来及命人给王静姝传了消息,便亲自带人去接应。
于乐平等待不过半日功夫,便遥见群峰相对的道路中连绵的鲜色旗幡,再近些,兵甲作响也听得真切,打前头高马之上的年轻郎君也一并入眼。
他身上披甲严整,身形挺拔萧肃,明晃晃刀铠旗幡下,如一股凛冽寒风,也如陡峭峻山,寒不可侵,其后大队的兵马还押解着诸多囚车,里面有不认命大喊着“竖子”的昔日相熟面孔,也有颓然认命的生面孔。
沈二郎全然不管他们,只望着自小就令他操心颇多的三弟,心中既有尘埃落定的欣慰,又有些难言的苦涩,再如何驱逐异族,再如何收复大绥疆土,终归是物是人非,无论是三郎还是他身上都早早担上了本没想过的责任。
他上有顶天兄长,下有下继任沈氏家主的三弟,他畅想的一生,本该如过去十几年那般随性恣意,但好在,一切仍有修正的可能,只待再助帮三郎几年……
沈二郎想至一半,抬步去迎沈遐洲,却倏地见沈遐洲翻身下马直接跪于他身前,连带着呼啦啦跪了一片,恭贺与高呼一人连着一片。
沈二郎只觉耳廓嗡嗡作响,苦笑不已。
三郎分明是当着众人的面,摆明了姿态,托举他称王,便是他再拒了这一次,也会有下一次,且因三郎当众摆出的态度,无论是他还是旁的人,再无旁的选择。
沈二郎弯身扶沈遐洲道:“三郎,你先起来,此事我们再议。”
沈遐洲纹丝不动,目中满是已决的肯定。
沈二郎不得不再退一步,道大绥南北还未一统,怎么也要迎回南地的小天子再说其他。
众人自是对南地奶娃娃的小天子不以为意,可称帝之事,从来都讲究一个礼法与名正言顺,今日多是由沈三郎起头,诸人趁势摆出一个姿态。
既沈二郎有松口之意,也知先见好就收,一切总归要重新迁回洛阳,将班底按天子规制整顿起来才是,到时即便南下接回小天子,也可让小天子禅让,如此,还倒更体统些。
沈遐洲的举动无疑是给幕僚客卿们吃了一个定心丸,长久跟同沈遐洲四处征战的将军们,也多是放心多过了可惜,倒不是对沈三郎治军不服气,恰恰是太服气,除去敬与畏,还多存有恐惧。
只要见过沈三郎在战场上满身浴血,杀性难抑的模样的人,都会恐惧。
这是一个危险又不容人抗拒,也听不进人劝告的郎君,即便他大多时候是对的,可谁能保证他能一直正确下去,谁又能保证,自己不会成为他立威的刀下魂?
如此相较起来,自然是沈二郎更有为君的气量与才能。
对这些人所想,沈遐洲低垂着眼睫,并不在意,也从未想过探究,从一开始他就将自己定位得分明,他手段狠厉不近人情,宽和雅量都留给了沈二郎。
而沈二郎习惯于给他处理各种后续的麻烦,不知不觉中就收拢了人心,等察觉之时已经晚了,那位置除了沈二郎以外再没人能坐得上。
当然,他也不会允许有旁的人抢了沈二郎的位置。
沈遐洲容色微狞一下,冷峻稍退,除了面皮粗糙了几分,心思更难猜了几分,他仍旧那是个阴晴不定的阴郁贵公子。
沈二郎一直在他身侧同他说着些什么,见他容情,便知他什么都没听进去,只好歇了话,想待归了府,或同王表妹谈谈令她同三郎说说才好。
三郎的付出不比任何人少,又是大绥皇室的血派,且表妹父亲如今正掌着江东的命脉,若是三郎称帝,也更好收服南地才是。
如是想着,一行稍显沉默地归往太原。
不过未行多久,沈遐洲便显厌倦,同沈二郎说了一声,自行摘了沉重甲胄,换了饱足快马,带着几骑亲卫先行一步。
*
春夜静谧,月华如银,王静姝想此夜沈遐洲或会归,更衣后便并未睡下,坐在窗前想着事,有些事非是信中能说清楚,她想归家一趟,见见父亲。
北地已定,大势所趋,父亲没必要为老旧的世家所缚,合该革旧鼎新,她看得出,沈二郎全然承了沈伯父的遗志,所推行的新法在沈遐洲对世家的强势打击下,以极快的速度惠及了世间的所有读书人和有能之士,世家对文化和官职的垄断在被打破。
日后皇权所指,便是圣意。
而南地在陈雍迁都后,除去得到安稳外,非但没再有政绩,反搅浑了一池水,尤其是陈雍心力不济时,给了陶然陶信兄妹过多的特权,更是放任了宗教的传播与五石散的滥用 。
如今的南地,即便隔江,王静姝也曾听得颇多的荒唐事,诸如慕容耿被北地政权逼得要渡江时,陶信如临大敌,还有陶然荒淫后宫……
只不过宫廷再乱,得益于长江的天险,还有王斐如对朝事不干涉,只牢牢把握不放的长江淮水一线的态度,朝内谁也动不得他,同样的,外敌也难以集中攻入,故保得南地安稳至今,但这种安稳,是建立在北地没有统一之上的。
她不希望父亲同沈遐洲会有你死我活的一日,但王斐如所代表的立场,非是王氏一家,只有在她担忧的那一日到来前,说服父亲,才有机会破开南地政权,也不至她在乎之人到兵戈相见的地步。
她已打定主意要归家,此时等沈遐洲,也不过是在想如何同沈遐洲开口,如何让他同意。
当然,即便沈遐洲不同意,也是拦不住她的,只是她习惯于照顾沈遐洲的情绪,若她无征兆地撇下他,可想的,她的郎君怕是要疯。
即便她一次次坚定地选择沈遐洲,可沈遐洲的多疑不安,总是会令他下意识地往不好的方向想,总觉她有一日会厌烦了不安定,也或会厌弃了他。
可谁让她就是喜爱上了这样一个多敏偏执的郎君呢,免不得连同他脆弱的心灵一同照料。
想着,她唇角也流出一抹浅淡的笑。
很轻也很浅,但极为温软,也轻易地在沈遐洲心底留下痕迹。
只一眼,他便心痴,心头如有淅淅雨落,抚平所有焦灼,奇异地获得平静,他隔窗唤窗前的女郎:“卿卿,我带你归家吧。”
王静姝倏听得声,惊讶抬眸,很是惊异郎君口中说的归家,一时间失了反应,不知他说的家,是指沈二郎近来筹备的迁往洛阳的家,还是她想的那个家?
女郎惊讶时,双眸瞠得略大,天生的美眸少见地有些呆滞,瞧得人心软一片,沈遐洲伸手入窗握她手,对她温静一笑:“卿卿,是回你的家,建业。”
“你难道还不愿带我去拜见岳丈大人吗?”
说着,颇伤感地垂下眼皮。
他一贯好看,即便近两年的征战将他磋磨得粗糙不少,可又这样带着几分作秀意味的羸弱伤怀,一瞬就击中王静姝的心脏,令她兴奋。
尤其他还道要同她归家。
可喜悦压下后,她不免想此事的可行性,沈遐洲要与她归家,便不怕被扣在建业了?
王静姝:“何时走?”
她问得很冷静,也带了点小心思,从时间上足以推断沈遐洲会带多少人,又或有什么旁的目的,然沈遐洲的回答还是出乎了她的意料,只听得郎君毫不迟疑地道:
“现在就走。”
王静姝如幻听般不可置信,他知道他在说什么吗?知道若被扣在建业的后果吗?不要命了吗?
不等她多惊讶与迟疑,沈遐洲手腕带力,拉得她隔窗踉跄一下,继而整个人都被带起,跌入窗外郎君的怀中,遮风斗篷将她罩了个严实。
府外马匹随行并不多,沈遐洲出府便带她上马。
马驰风掣中,王静姝只听得郎君胸膛中传来的咚咚心鼓,她明了了,这便是沈遐洲的心——
想她所想,忧她所忧。
待沈二郎慢一步归至太原府时,早已追不得沈遐洲与王静姝的踪迹,再闻得消息,已是将北地政权迁回洛京后。
而那时的南地,方经过一场清君侧,陶信之流被清洗,王斐如愿送小天子回洛阳归至正统,南地也愿不战而称臣,唯有一要求,他膝下唯有一女,欲倾所有招沈三郎入赘为婿。
沈二郎简直气得发笑,三郎啊三郎,扔下一大堆新朝乱麻给他,自己跑去当了赘婿。
他是不是还要谢谢三郎给送回来的小天子,帮他日后继位的正统都考虑好了?
他这兄长当的,便没有一日不是不在操心的。
然王斐如下的聘礼实在丰厚,沈二郎心底再是再是骂骂咧咧,也还是准了这亲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