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7章
史苗虽然多年不进皇宫,但宫里多少年来都一个模样,只是今年翻了新,宫墙的颜色更鲜艳些。
皇帝还算有点心,念及史苗年岁,没让她等太久。
史苗恭恭敬敬给皇帝陛下行礼。
“臣妇给陛下请安。”
对于京营节度使一职。圣上早已考虑过荣国府,原本就是祖上之职,如今再让贾姓人来,算是继承祖业。
荣国府一脉怕事谨慎,贾赦守成,虽有能力却并不出挑。
圣上正需要一个听话的,不需要太过有能力的人。
荣国府那位老夫人的举止,从太上皇时,皇帝就看在眼里,也是因她管束有方,荣国府一直十分低调谨慎。
陛下原本想探探口风,顺便透露一丝自己的意向。
哪里想到,皇帝陛下还没给荣国府安排事情,史苗自己先有事启奏。
史苗掏出一本奏折,呈上去。
“臣妇奏请陛下,增设女子科。”
圣上被史苗突如其来的做法惊得一时间不知如何接话。
“这……”
史苗继续道:“臣妇膝下孙辈之中,有女天资卓绝,奈何因身份之限,不能为陛下尽忠,实乃憾事。”
“女子虽然力弱,自古以来也有秦良玉者,从军者虽寥寥,但文书之事,却能胜任。”
“只因陛下圣明,臣妇将近百年,每思及此,心念难安,故而奏请圣上,效仿前朝女官制,给知书识礼的女子们一条忠君之路。”
自从林如海被调任回京,史苗就在谋划这件事,她不敢保证一提出就能得到上面的应允。
但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如今女子依着科举制式写文,已经见怪不怪,甚至只要有了佳作,都能广为传阅。
故而这回圣上传召她进宫,史苗大约能猜到,多半是因为如今京畿卫队主管空悬。
可史苗暂时还不想让贾家被皇帝陛下惦记上,林如海已经在兵部,要是贾家再掺和进来,等到诸事安定,龙椅上那一位肯定要调转枪头对准贾林两家的联盟了,甚至还有可能搭上一个史家。
史苗在进宫之前就做好准备,若是圣上提及京营节度使,她就启奏增设女科之事,若是圣上没提,只是召她进宫和宫里的娘娘们说说话,她就让贾赦林如海这些人递折子上去。
如今看来,老天都在助她。
此事在皇帝陛下意料之外,却又在情理之中,这位老夫人历来很看重女子读书之事,京中出了名的疼爱小辈。
那些文章圣上
自己也是夸过的,况且女官制度,先前也不是没有过。
只是咋然提起的事,皇帝当然不可能马上应允,暂且搁置:“容后再议吧!”
待将史苗送走之后,皇帝陛下是怎么都想不明白,他明明是想提点一下荣国府,怎么变成荣国府给他出难题。
于是第二日散朝,圣上专门把林如海留了下来。
圣上皱着眉,像是仔细考虑过,把先前史苗递上来的折子给林如海看:“你岳母大人昨日递上来的,此事你可知情。”
林如海看过几眼,不慌不忙道:“老人家先前是找臣商议过此事,只是……臣想不到,昨日递了折子。”
这样一份折子,肯定不是心血来潮写的,当中提到有一点好处,圣上颇有几分心动。
若内廷有女官,倒是可以分去不少宦官权力,当下宫中内侍多有心思腌臜,搅弄权势者,圣上正愁没人制衡。
况且那些内侍,读书有限,有些事情上,肯定不如正经出身的女官。
先前后宫里那些‘女官’,反而更像略有学识的侍女。
林如海笑道:“臣觉得甚好,臣家中唯有一个女儿,若能同男子一样科举入仕,自是最好不过,她若有个一官半职的品阶,将来就算臣百年之后,也能安心了。”
林如海如此不忌讳私心,没找冠冕堂皇的理由,反而让皇帝更放心。
皇帝看他这样子,佯装怒气道:“你倒是说得轻巧,既然有此心,怎么不早早向朕给你女儿一个官做?”
平心而论,林如海是皇帝手上让他最省心的一个大臣了,几乎是哪里需要哪里搬。
处事公允,办事稳重,家中只得一个女儿。
毕竟只有女儿的大臣,总比有一堆儿子的大臣让人放心。
况且林如海这么些年,也没见结党营私过,更是对儿女婚事也淡淡的。
不过当皇帝的也没想到,林如海竟然说得如此直白,甚至有些清新脱俗了。
圣上看过林如海女儿的文章,这位林大人有底气说这种话,也不算妄言了。
旁的差使不用说,论起草政令,交办公文一类,这林大人的女儿,未必会比翰林院的庶吉士差。
林如海反而有理有据起来:
“臣早就想求来着,只是家里那位老太太说,臣只为女儿求不妥,也该为陛下想一想。
老太太说,臣的女儿要真的有本领,才好意思去求,与其求圣上恩典赐官,不如求圣上给个机会,不拘做什么都好,堂堂正正有个来路。”
圣上看见林如海难得如此,反而笑了:“我看这章程尚可,你们下去议一议吧!”
当皇帝的一松口,开女科的事就好推动了,林如海各处人缘都还不错,还有史家的帮衬。
况且当下的女子科,又不和科举冲突,是为管理后宫和各府女眷事务,当然女子方便。
京中不少官员深受宦官勒索之苦,对此更是求之不得。
女子进入这个系统之后,若是表现突出,能力卓越,将来能做什么还未可知。
好歹要先撕出一个口子,再徐徐图之。
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让女子和男子走一模一样的流程,很多老东西和小东西,肯定会想尽办法阻拦。
朝廷开女科的政令发出后,有人赞同,有人反对,更有人表示疑惑。
不少人觉得女子科和选秀没什么两样,不必兴师动众,还要考男子考的东西。
也有人说就该和男子考一样的科目,毕竟将来女子科选拔的人才也是要按品阶授官的。
更多人就是想看个热闹,甚至等着看女子科的笑话,虽然江南那边文会如火如荼,但出类拔萃的也就那么几个。
十年寒窗苦,岂是那么容易读出来的,毕竟女子要早早嫁人生子,将来恐怕考试的人都没有。
也是这一年,史苗顶着将近八十的高龄,又下了一回江南。
贾赦思及母亲年迈,请旨随母亲离京,圣上只能把先前对贾府的打算暂且放到一边,允了贾赦的请求。
史苗特意往金陵一趟,便是为了给学社取名。
众人都知是这位夫人一力推动了女子科举,况且先前选种选育、改良织机、农桑手册、养生手册都在她主持之下,无不钦佩。
学社挂牌那一日,江南一代有名有姓书院的山长都到了,也只能得一个客座。
史苗是个老太太,陪侍她的自然是女眷。
有些不能来的,伸着脖子探听消息:“夫人给学社取了个什么名?”
不多时,就见几个壮硕仆妇扛着一块匾额出来。
“璇玑学社”
“夫人说了,璇玑二字,有北斗星辰之意,能为读书之人指引方向,况且璇玑二字,又有编织经纬之说,江南女子多的是以纺织为生者,恰合此意。”
再有一点,史苗明面上没提。
朝堂官场,诡谲幽暗,少不得玲珑心思,只愿能凭借这个通道往上走的女子,能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贾赦这趟江南行十分充实,他的母亲受人爱戴,自己也觉得与有荣焉,将来史书之上,兴许还能有自己一笔。
只是璇玑学社名字方才落定,贾赦满以为要广招学生大干一番,他自己想混个荣誉山长当一当。
想不到老太太竟然和黛玉等人商议起接着学社落成的热乎劲儿,增设女子学工班。
看她们谋划的图纸,那女子学工班不仅班级多,甚至连房舍都比璇玑学社要大。
贾赦颇为不解:“母亲,圣上既然已开女科,今年反而多办了学工班,而今势头正好,何不再多办女学?”
史苗亲自把学工班的企划图纸卷起来,语重心长对贾赦道:
“你是忘了,那时候咱们才到金陵,江南溺女之风甚重,而后因女儿养大了能当织女绣娘赚得家用,方才有所节制。
你说说,如果活都活不下来,如何再谈论读书科举之事,当下女科一开,兴许这二三年热闹一回,将来呢?”
贾赦自是被问住了,他根本没想如此长远,反正他们家几个姑娘能考上就行。
史苗看了看眼前的黛玉、探春、惜春继续道:“官家之女终归有限,这当中也不乏人家送姑娘来,混个好名声高嫁的,若这家中有儿有女,家中自然是以先供养儿子为先。”
“如今教会她们一些人生存之技,手里有了余钱,兴许当中有一二发迹者,才会考虑家中女儿读书之事。”
古代家里的每个人口都是重要劳动力,只有更多女儿家赚得钱财,有了话语权 ,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。
若饭都吃不饱,还要家中女儿们脱产读书,将来女子科也发展不下去。
史苗还打算从女子工学里挑选有天资者,层层考核,试点包吃包住的义务教育。
看到母亲的深谋远虑,贾赦十分惭愧,便大包大揽起女子工学的建设来。
先前他们在金陵一带买的祭田派上大用场,荣国府划出一块,当中的产出专门用来供给学社,当地不少富商纷纷慷慨解囊。
史苗命人专门在学社门口立了‘广告牌’将商户的善行广而告之,如此一来,商户们捐得更起劲了。
史苗选的时间点很好,刚好可以依着科举的节奏,秀才试、乡试、会试,
女子科考试不如男子科举的考生多,只开设了南北两个考场。
南在江南,北在齐鲁孔孟之地。
随后进入会试者,居然也能选出一百零八号人。
原先只打算取一百名,最后皇后娘娘一句话,便把名次提到一百零八之数。
先前秀才试和乡试的答卷流出来,世人发现女子科的水平居然也不差,是以京城中对女子科热情也极高,宫中的娘娘,达官显贵家的女眷都来凑热闹。
有一条街道直接被封了,有人把守,专为女学子提供住宿。
“这一处几家客栈,早就包圆了,专门供给上京的女客居住。”
“哪家的手笔?”
“当然是京城里那位德高望重的国公府老夫人,还有娘娘夫人们一起办的,咱们当姑娘的,也能硬气光彩一回。”
“若是女子得了魁首,什么探花、榜眼、状元,要游街吗?”
“不知道,女儿家,大约不会吧!”
……
就在各处押宝争论谁会夺得女子科头筹,女子科魁首要不要游街的时候,会试热热闹闹的开始,又热热闹闹的结束。
无论男女举子,都有出了考场就晕倒,险些没了半条命的人。
经年之后,这一科男子三甲是谁,没几个人记得。
但女子三甲是谁,却叫人津津乐道。
魁首是昔年美探花之女,姓林名岱。
榜眼也是姑苏人士,姓苏名皎然。
探花是山东人士,姓邓名盈。
至于荣国府夫人的孙女,排在第六位,姓贾名璟。
这一年策论的文章,反是女子科比男子科精彩有新意,细细论来不分伯仲。
女子科中优者三十人,都被授了品阶,入宫中协助各部、处理内宫、祭祀等事宜。
又过一年,太上皇和太皇太后先后薨逝,丧仪之事料理得宜,圣心大悦,又开恩科,再选女子科二十人。
又过了三四年,女子科已为朝廷贡献了不少可用之才,更是由着女子科,发展出专门的女医科,宫中和京中女眷大为受益,史苗又上书奏请在各地发展女医署。
这年会试之前,皇帝又把贾赦给召进宫去,原来是前儿递了折子,请辞经营节度使一职。
贾赦战战兢兢:“陛下,可是对先前臣举荐之人不满?微臣……只是行暂代之职。”
圣上颇为无奈:“这回,又是你母亲教你的?”
贾赦举荐的人不是不好,而是很好,满朝文武,大约也就这几个合适,这几人和贾家没有什么交集,贾赦是在认真举荐的。
这节度使落在贾家手里,怎么就成了烫手的山芋。上回他想升贾政的官,荣国府就辞过一回,贾政表示自己只想认真修书。
最后皇帝陛下升了贾政文渊阁主事。
贾赦心里暗自忖度,果然和母亲说的一样,人的劣根性,皇帝给的他们贾家不要,陛下还不高兴了,非要按着头给你。
贾赦是真的不想干这活,提心吊胆不说,成就感不高,先前他忙后着弄女工学班,人家还给他送了一个联名感谢书呢!
圣上无奈道:“你们一家子是商量过?先前林大人也不想去接户部的差使。”
贾赦如梦初醒一般:“户部……臣觉得户部的事,也不必林大人,我那外甥女就很不错了,算个帐而已,我外甥女自小就算盘使得好。”
圣上觑了贾赦一眼。
贾赦方才心虚改口:“臣失言,应该是小林大人,臣的侄女小贾大人,账目算得也很好。”
皇帝看着贾赦淡淡一笑:“举荐的事暂且放下,回去听旨吧!”
贾赦提的两人确实合适,背后有靠山顶着,行事便宜。
小林大人林岱,小贾大人贾璟,账目实在算得太好,最后导致了工部、吏部、户部大震动。
圣上十分满意,让女官署成立了一个圣上直辖的审计部门,每年负责账目审计,小林大人和小贾大人主理。
当然,小林大人和小贾大人少不得被御史大人参折子。
当中有一条最为荒谬,便是她们容貌昳丽。
也不知长得好看找谁惹谁了。
现在是古代社会,史苗原本以为会有人参黛玉、探春等人迟迟不肯婚嫁。
意料之外,那群老古板反而没人提这茬,比起现代社会的催婚风气,竟然进步许多。
那些折子更多还是参黛玉和探春政务上的事,一群老家伙比史苗还有事业心,天天鸡娃。
最后女官们如他们所愿,工作尽职尽责,成绩优秀,老家伙们又不乐意了。
这些年被选拔上来的女官,有半道回去嫁人请辞的,也有守寡凭本事考上的,还有考上之后不必嫁出去,一心当官扶持后辈的。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人们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益处的方式。
黛玉、探春两人,也渐渐褪去初入官场上的稚嫩,多了几分老辣。
贾敏不由有些忧心,诸事未定,将来史书上,不知女儿会落个什么评价。
史苗笑着安慰贾敏:“你慌那些做什么,就说史书上搅弄风云、杀戮成性的男子又少吗?咱们家姑娘们,还没做到这一步呢!”
大约是春光甚好,史苗笑着笑着就有些恍惚,眼前一阵走马灯似的场景,顿时黯淡下去,天再亮时,史苗乎觉自己置身混沌之中。
“警幻仙姑?!”
史苗没看错,是警幻仙姑,先前她给的香,史苗还没用完,可她今日也没点香啊?
警幻仙姑笑道:“你要不要看看绛珠今后如何?”
黑白无常荡悠悠飘过来,史苗这才意识到,她这一世已经寿终正寝了。
起码笑着走的,虽然还有计划上的事没完成。
比如争取更多的女子科名额和考场,又比如建设改良织机厂,给自己出个自传,惜春丫头的公文模块还要强化一下,要给凤姐预备一份巧姐本命年生辰礼……
她来,一如她走,叫人猝不及防。
史苗摇了摇头:“多谢仙姑,我这一世,福气够了。”
黑白无常还算客气,勾魂索也只是轻轻套着史苗的魂魄。
警幻仙姑还想说什么,史苗摇头拒绝了。
警幻仙姑向史苗敛衽一礼:
“多谢你,绛珠这一世必定,功德圆满。”
“走好。”
史苗亦是微笑与她作别。
回想在这个世界的一生,史苗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幸运了,没有大灾大难,只有小痛小病。
她或许只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,没有达成天下大同、人人平等的结局,但她至少改变了一部分女子的命运。
她这一生,虽有遗憾,确也没什么后悔之处,算是完满了。
……
……
通启十八年,荣国公府太夫人史氏薨。上闻讣震悼,诏曰:“史氏毓德名门,佐成勋业,慈范垂型,宜享殊荣。特赐谥曰文正,敕礼部备卤簿仪卫,择吉归藏金陵。”
其后人扶灵南下,路祭者逾千帐,四方士子、农户、商绅遥望焚香酹酒,纸灰蔽空三日不绝。
近世命妇之丧,哀荣未有若此盛者。